凯发k8国际

童加森——普通焊工 金牌技术
童加森 | 凯发k8国际华兴

  童加森说,十八岁第一次拿起焊枪时,怎么也没想到,这一拿就是三十年。这位朴实的四川汉子,个头不高,削瘦精悍,脸庞有点黝黑,总是挂着一脸憨厚的笑容,谈起自己的焊工生涯,他声音里总是透着一丝激动。

  三十年的故事,浸透着数不尽的酸甜苦辣,每当有人想听听他说说焊工的苦时,他总是咧嘴一乐,“我还是给你们讲讲这些年的收获吧!”作为一名核建人,他有着强烈的光荣感和使命感!

  立足本职,彰显专业本色

  童加森爱钻研在项目上是出了名的。 

  “作为一名基层焊工,你为什么这么爱钻研技术?”有人对童加森感到不解。

  “我是从一名小焊工做起的,已经干了三十年了,非常清楚焊接工作的重要性,所以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推进焊接工艺研究,提高焊接效率和质量。”每每谈到这儿,童加森的眼中满是憧憬和坚定。

  1986年至今,童加森参与了凯发k8国际华兴核电站钢衬里壁板埋弧焊接拼装新工艺、核电站钢衬里壁板安装自动钨极氩弧焊新工艺、核电站不绣钢水池覆面板安装自动焊新工艺、AP1000核电站CV模块安装建造技术开发等多项技术的创新与研发工作。通过长期的精心钻研,他练就了一身过硬本事,精通各种焊接位置手工电弧焊、CO2气体保护焊、钨极氩弧焊的焊接技能,并善于将新工艺与传统成熟工艺进行对比分析与总结创新。他对自身工作要求严苛,认为每一条焊缝都是一件待雕琢的工艺品,自己的责任不允许失败。于是,一把焊钳、一根焊条、一条焊缝,火花与钢铁的碰撞,在他手里创造出一项项完美“作品”!

  从打底到填充、清根、盖面,到焊缝接头与丁子缝的处理,每个环节他都“精雕细琢”,付出百倍努力。手随眼动,熟练应用工具;眼跟手移,精准识别方位;双耳纳声入内,精准听辨响动。他的高度责任感和高超技术,保证了每一条核级焊缝的精品质量,焊缝外观成形均匀美观,整体RT一次合格率达到98%以上,成为焊工中的领先者和佼佼者。

  刻苦钻研,拿下焊接资质

  童加森常常说他这辈子最后悔的是没能读大学,也最羡慕读书多、有知识的人,因此他加倍努力学习。下班后,周围的同事都在休闲娱乐,他却抱着一摞摞焊接技术的书籍翻阅、研习,并及时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2009年,凯发k8国际华兴钢衬里贯穿件的封堵密封采用端盖顺利完成。端盖为半球形结构,直径与贯穿件直径相等,在现场两者拼成一条环形坡口焊缝进行全位置焊接,焊后需进行100%探伤,因直径太小,只能采用“单面焊双面成形技术”,这项技术对焊工的技能要求非常高。

  当时,各核电项目部组织多人参加培训并考试取证。此时童加森的优势得以凸显,与其他人相比,他平时积累了丰厚的焊接知识,又肯吃苦、爱钻研,成为当年唯一通过考试并取得资质的焊工。

  在随后的工作中,他充分发挥自身过硬技术,保证了焊接接头的根部熔透,一人“承包”了各核电项目所有贯穿件盖端焊接工作,UT探伤均合格,获得了领导和周边同事的一致认可和表扬。

  有人问他,你是怎么脱颖而出的,有什么秘诀吗?

  童加森说:“我也是被’逼上梁山’的,工期在那摆着,我不拼命钻研考下这个证,公司就会有损失呀!”说着这些,他的脸上挂着憨厚的笑容。

  勇于实践,攻克技术难题

  2008年,凯发k8国际华兴开始进行自动氩弧焊新工艺的研究。此次研究旨在改变以往安全壳钢衬里壁板安装焊接方式,提高焊接质量和焊接效率。

  “实验板始终存在超标链接状气孔缺陷,这是怎么回事?”参与试验的人员百思不得其解。

  原来,自动氩弧焊新工艺采用6mm钢板I型坡口双面对接焊,结合以往的经验,大家一致认为组对间隙大有利于根部的焊透,于是在焊接实验板时总会留一定空隙,但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经过反复试验,实验板始终存在超标链接状气孔缺陷,这导致课题研究一度滞后。

  为攻克这项难题,试验小组邀请童加森加入团队。加入试验小组后,童加森全身心投入到攻克链接状气孔的问题上。他多次试验,一一排除了保护气体流量、保护气体纯度、焊接环境风速、铁锈等造成气孔等常见因素,但气孔仍无法消除。

  “老童,说说你的看法。”

  “我觉得有可能不是链状气孔。”

  多次试验后,童加森结合自己对焊接熔池的观察和思考,确认此次缺陷并非是链接状气孔,而是未焊透缺陷。

  焊接过程中I型坡口里预留的空隙较大,再加上焊接熔池的表面张力作用,熔化的焊丝无法进入根部,导致根部没有足够的熔敷金属进行填充,母材无法熔焊形成未焊透。

  确认问题后,童加森开始大胆尝试,在试板组对时不留间隙进行了多次焊接试验。“主要是把控速度,将其放慢,一个脉冲是一个熔池,速度变慢后,两个熔池离得近,交接的面积大,就不会产生“链接状气孔”他自信地说道。

  最终,经过童加森的努力,试验小组彻底解决了“链接状气孔”这一难题,自动钨极氩弧焊新工艺取得的研究成果成功荣获2009年度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奖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这里面,童加森的金牌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

  几年后,新工艺研究再遇困境。

  2010年,核电站运输、贮存核燃料与乏燃料的不锈钢水池覆面板安装自动焊新工艺研究开始。在此次项目开发与焊接工艺试验过程中,RT底片上焊接接头根部总是存在笔直的黑色细线显示,被检测人员评判为“未熔合”缺陷。在与团队研发人员一起观看RT底片,并进行对比分析、总结时,童加森指出一个重要发现—“黑线”显示只出现在定位焊缝的两侧,远离定位焊处则不存在。

  为探索成因,童加森对无黑线显示和存在黑线显示的试板,在定位焊缝截面进行取样和对比研究,发现黑线显示试件在组对时,如果覆面板与钢衬垫之间的间隙大于0.5mm,就会显示黑线。这一重要数据,使焊接避免了“未熔合”缺陷,为自动焊工艺的攻关解决了一个重大难题。这次工艺研究荣获了2013年度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科技成果“二等奖”和2013年度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历经拼搏,转换科技成果

  在不锈钢水池覆面板安装自动焊工艺开发成功后,童加森自愿加入成果转化行列,成为此项工艺研究成果转化的“第一人”。他充分发挥自身技能,和团队共同完成了红沿河核电站4号机组乏燃料水池覆面板安装的自动化焊接,焊缝的RT一次合格率超过99%,无缺陷率超过95%,再创不锈钢覆面板焊接RT合格率新高,为新工艺的首次应用取得圆满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言传身教,积极将自动焊接操作技能传授他人,带出的徒弟个个都是好手,为自动焊新工艺在其他核电项目的推广应用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焊接操作工,为公司事业创造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86年,童加森进入凯发k8国际华兴,从此便开始了焊工生涯,这一干就是三十年。三十年来,他刻苦钻研业务,积极攻克难关,从一名默默无闻的基层普通焊工,成长为有名的“金牌焊工”。有人让他谈谈窍门,他憨笑着摊开双手,“哪有什么窍门,都是一点一点练出来的!”仔细看他的手,宽厚、粗糙,满是老茧,留着很多伤痕的印记。

  童加森现在有两个梦想,一个是为核电建设解决更多的焊接难题,二是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徒弟。“我的梦已经同‘核建梦’紧紧焊在一起了,我希望能为‘核建梦’的实现,做出自己的贡献。”他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千百核建人心中简单而坚定的梦想—核建梦!